
按照传统理解,吴国位于长江下游配资免费体验,早期的都城设在梅里(今天的无锡梅村),后来迁都至现在的苏州。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,吴国与定都于绍兴的越国相邻。
吴国与越国相邻,这本该是经常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地方。但有趣的是,吴越两国相邻已有五百多年,史书上却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发生过一次吴越战争。直到阖闾时期,吴越之间才开始频繁爆发战争。为什么在阖闾之前并没有战争记载?是史料缺失导致的,还是另有其他原因?
上世纪,江苏镇江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器,铭文的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吴国的历史。原来吴国最初的都城并不在梅村或苏州,而极有可能位于江苏北部。这表明吴国是逐渐向南扩展的,大约在阖闾时期,吴国才与越国接壤,随之而来的就是吴越之战。
1954年,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的烟墩山,当地农民在翻地时,意外挖出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,名为“西周俎侯夨簋”,铭文共有120余字。
铭文的核心内容如下:“惟四月辰在丁未,王省武王、成王伐商图,遂省东国图。王卜于俎,入土南卿(乡)。王令虞侯矢曰:迁?侯於俎,锡(通‘赐’).......锡在俎王人十又七姓......俎侯大扬王休,作虞公父丁尊。”
展开剩余84%其中,“俎”(zǔ)字,有学者解释为“宜”,因为甲骨文中的形态像砧板上放着肉,最初的意思为菜肴或祭品的名字;而另一种解释则为“俎”,即切肉砧板或祭品盛放器物。由于这两个字的含义相近,现代学者在解读时意见不一。
关于铭文的解读,有几个重点值得关注:
首先是“虞侯”。西周俎侯夨簋讲述了周康王对“虞侯”的封赏。康王将“虞侯矢”从“虞地”迁移至“俎地”。但问题在于,虞公究竟是谁?《左传》记载,虢国大夫宫子奇提到“大伯、虞仲,大王之昭也。大伯不从,是以不用”。《逸周书》也提到,王烈的祖先包括了虞公、文王等人物,因此,西周俎侯夨簋中的“虞公”应当是虞仲的后代。
从这些记载来看,泰伯并非直接奔吴,而是来到“虞地”。由于泰伯无子,弟弟仲雍继位成为“虞公”。而周康王时,他将“虞公”后代迁封至“俎地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不能断言“虞通吴”,但“虞”和“吴”这两个字之间的联系确实存在。通过对字形的演变,可以看出“虞”和“吴”存在一定的相似性,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确切联系。
接下来是“王省武王、成王伐商图,遂省东国图”。
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,周成王时期曾进行东征,其中包括对商奄的征讨。商奄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。原本位于河南的鲁国,因东征后被加封了商奄地区,迁都曲阜。因此,周公东征商奄的行动可能是周朝东征的最后一次。
但有趣的是,竹书纪年记载了周穆王时期徐戎侵入洛阳的事情,说明周初并未完全征服徐戎。也就是说,周康王的东征应止步于徐戎,并没有向江苏方向继续推进。
因此,周康王将“俎侯”封到东南的江苏,并不符合常理。将他分封到如此遥远的地方,几乎等于断绝了与中央的联系。事实上,周康王对俎侯的高规格封赏意味着,俎侯的封地应位于周朝实控的东南边缘,而不应该远至长江下游。
第三点是“锡在俎王人十又七姓”。
“在俎王人”可以理解为“新居于俎的姬姓王人”或“旧居于俎的殷商王人”。结合“锡”(即赐)的含义来看,这里的“商朝王人”显然是指商朝遗民。
周朝在分封时,常常将商朝遗民赐予新封的诸侯国。这与西方文化的强制同化政策不同,周朝会尊重这些遗民的风俗和习惯,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。因此,周康王将商朝遗民的十七姓赐给了虞侯。
问题在于,哪里才有如此多的“商朝王人”呢?可能是商奄一带,也可能是镇江地区,甚至是无锡苏州。根据考古学者的研究,商奄一带是最有可能的来源。
从这些分析来看,西周俎侯夨簋虽然在镇江出土,但并不能因此断言周康王封虞侯于此。实际情况可能是周康王将虞侯封在鲁南或苏北的俎地,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吴国的初都所在地。吴国的建立,可能也与防备强大的徐戎有关。
至于“俎地”究竟位于何处,左传中有记载,吴国与其他诸侯会盟的地方“柤地”,大致位于今天的宿迁、徐州或安徽东北一带。有学者推测,这可能是吴国的核心区域。
吴国的扩展向南,避开了中原的激烈战争,逐渐向扬州、无锡等地推进。通过这一路的迁都和扩展,吴国终于在阖闾时期与越国接壤,从而导致了吴越之战的爆发。
在吴越之战中,吴国最终败北,国君夫差死于战场,吴国也随之灭亡。但这个过程背后仍然有许多未解的谜团,特别是吴国为什么在一场战争后迅速灭亡。更重要的是,楚国在吴国灭亡中的角色也充满了疑问。
最后,关于“姬姓吴国”的问题,近代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,有人认为吴国并非姬姓诸侯配资免费体验,可能是为了融入华夏族谱而编造的历史。然而,结合西周俎侯夨簋的发现,吴国的确是姬姓诸侯。从史书中,尤其是孔子时代对吴国的认同来看,我们可以推断,吴国的出身问题并没有太大争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